教育论文
大工程理念下高等工程人才的素质构成
时间:2023-12-05 23:28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在大工程理念下,高等工程人才的素质构成
现代工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要求工程人才具有多元化的知识背景。任何复杂项目的完成都需要跨学科、多领域各种科技的综合应用,是各种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整合。[1]64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思维方式全面调查和处理工程问题,将工程活动的实施纳入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社会背景,努力实现管理的有效性、经济的集约化、环境的可持续性和文化的和谐。这就要求工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运用多视角思维解决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因此,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有一个“大”的视角,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审美知识、环境知识等融入工程知识教育中。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人才素质的宏观要求。当代大工程理念的目标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高等工程教育的需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的工程人才。2008年发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要求学生满足以下8项基本要求: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运用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知识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获取文献和数据的能力;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组织管理、沟通和团队合作;终身学习、沟通、竞争和合作。综合这八个要求,大工程观察领域人才素质构成有三个维度――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和工程伦理素质。专业素质是指工程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管理基础知识、经济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环境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知识、规划、设计、实验、生产等必要的专业基础和技能。专业素质的形成是基于综合、交叉、创新的学科生态环境,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布局,构建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而不是详细的专业设置。专业素质是大工程领域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工程人才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以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基础,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集合。它包括以下能力:一是以科学素质为基础的能力,即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能力,即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互协调共存,构成了工程人才综合能力的整体。其中,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综合能力的核心要素,是综合能力的提高点。
工程伦理素养是指工程人才在工程领域应遵守伦理原则,具有考虑全行业、全社会乃至全球影响的生态伦理和环境保护意识,能够以安全、健康、福祉的理念指导工程实践,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的长远发展。安全、健康、福祉是工程“善”的核心内涵。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工程的“善”是一种现实、实用或物质的“善”,是一种被“应用”的“善”。工程人才在应用技术时,应综合考虑社会、人类健康、文化、政治和环境因素,使工程应用符合人性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造福人类。
由此可见,大工程理念下的人才培养应该是人才的全方位能力和素质培养,是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大工程理念下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广泛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相关学科交叉知识,还要有必要的法律、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