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儿童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4-03-05 01:2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目前,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服装、电影、电视、音乐、电动玩具、网络等外来文化丰富了羌族儿童的生活。羌族地区越来越快地融入了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但儿童和青少年对民族固有的认同感和依赖感却越来越弱。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要积极开展羌族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首先,儿童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羌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5.12”地震中,羌族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大量羌族文物在地震中被摧毁,甚至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知名专家也在地震中丧生。2008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托中国民族博物馆正式启动“羌族文化遗产应急救援项目”,教育是继续继承羌族文化的最有效途径。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第一个环节,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承,还是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还是价值倾向的影响,都尤为重要。羌族地区学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羌族文化教育工作,培养学前民族特色。
二、儿童羌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1)教育部门对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意识尚未形成
绵阳市在“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指出:“重建突出民族特色,尊重羌族和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抢救和修复民族文化遗产,挖掘民族文化发展潜力。”近年来,教育部门确实突出了羌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但制定的羌族文化相关教学规章和教育计划仅限于中小学,而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第一环节被忽视,成为教育的盲点。通过对北川幼儿园的调查,了解到当地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中羌族文化的教育指导意识不够,相关工作指导仍然缺乏,政策倾向不明确。羌族文化教育主要依靠幼儿园自身的园本开发和课程设置。
(2)幼儿园民族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还不够
在梳理以往的研究中,笔者看到幼儿园在环境创造中或多或少体现了羌族文化元素,但由于创造者对民族文化的狭隘认识,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1. 环境创造注重形式而不是内容。虽然幼儿园在环境创造中有意识地突出了羌族元素,但缺乏相应的羌族特色游戏设施,或为儿童提供可操作的民族特色玩具。整个角落在儿童羌族文化教育中的利用率很低,基本上已经成为外界参观的风景。
2. 课程开发教师参与不够。由于学前教师缺乏具有羌族文化背景的教师,幼儿园在课程开发中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参与了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程度较低,往往在领导和组织者的领导下被动参与,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主观主动性。这导致开发课程在内容的完整性和操作的可行性方面大大降低。
3. 课程选择并没有充分反映羌族的特点。课程的选择是最能反映教师专业化的方面,特别是对于羌族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来说,所选课程是否能很好地融入民族元素,反映民族特色尤为关键。不难发现,教师在课程选择中仍然缺乏民族元素,游戏环节和文化知识指导都没有反映羌族的特点,基本上趋于流行和主流。
4. 课程实施是形式化的。如果课程选择是基础,那么课程的实施操作是关键。课程的具体操作和实施直接关系到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调查发现,幼儿园在开展相关课程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形式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调查的幼儿园课程之一就是从羌族羌绣中提炼加工,作为幼儿园手工工作的主要内容。但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只在大班尝试,图形过于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本课程的效果。
(3)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民族文化积淀过少
著名教育家叶兰先生在他的作品《教育概论》中提到,“从整个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教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充分的准备和专业的了解,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直接决定教育质量,特别是对幼儿园教师。通过研究发现,羌族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两个方面。
1. 缺乏自身的民族文化积淀。据统计,在“5.12”地震中,北川失去了40多名幼儿教师,现有的羌族幼儿教师只占18.5%。而且,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部分羌族教师被分为羌族,而不是土生土长的羌族。他们对羌族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在教育中缺乏继承羌族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由于震后政府放宽了幼儿教师招聘条件,所有全日制幼儿师范学校中专以上学历和往届毕业生都可以申请28岁以下学历,导致17.6%的新幼儿教师只有中专学历,他们认知的局限性也使得对羌族文化的传承难以深刻理解。
2. 教育理念的不完善。由于幼儿园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局限性,在教学活动中难以形成具有羌族特色的完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不完善也导致了课程的选择和发展,以及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合理、不完善、不具有民族特色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