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农村教育为农村社会建设服务
时间:2024-05-08 23:32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基于城乡关系的变化和农村教育的应对心态,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农村教育为农村社会建设服务(1978年―1992年)
“文革”结束后,经过几年的拨乱反正,我国的工作重心逐渐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农村教育能否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如何服务?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问题。“教育结构应适应经济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农村学校不为农业和农民服务,他们就会犯方向性的错误。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开始探索服务农村社会发展。1979年,中共中央批准了湖南省桃江县委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报告,指出“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大量掌握现代农业科技人才,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必须抓好。关于如何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为农村社会服务,报告指出,“从单一的普通教育到普通教育、业余教育和幼儿教育。”此时,已经有了初步考虑的“三教统筹”思想。为更好地利用农村教育服务农村地方社会建设,要求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因此,1980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指出,“县以下教育应主要面向农村,服务农村各类建设”,倡导将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198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方向,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文件提出,“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例如,湖北省利川县将原30所普通中学调整为10所,农业中学9所,其中普通高中改为2所,恢复4所,新增3所。根据利川的特点,设立了药材中学3所、农业中学2所、林业中学1所、坝漆中学L所、园艺中学L所、畜牧中学L所[4]。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农村教育应主要服务于当地建设”已成为当时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各地开始对农村教育整体(综合)改革进行系统的实验和研究。1987年2月27日至28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河北省政府联合在河北省涿州召开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工作正式启动,农村教育改革由自发行动向我国推进转变。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本质是改变过去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发展方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主要通过改变农村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育协调”和“农业科学教育结合”,促进农村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启动至1995年以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一度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越来越难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