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

时间:2024-05-23 23:22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苏联教育版三年级(下)语文教材《飞蜻蜓》讲述了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看到一群孩子抓蜻蜓的故事。因时制宜,他教育孩子认识蜻蜓,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然后放飞蜻蜓。读这篇叙事文章,你可以欣赏陶行知先生许多教育理论的精神。
 
1、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
 
生活总是不变的,也就是说,生活总是没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就是教育”,生活无处不在,教育无处不在;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地方,也就是教育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就是学校”――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33页
 
所谓“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中生活。所以可以说,所有的活动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陶行知还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它的力量很小。把所有的生活都作为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突出,这样才不会太狭隘。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陶先生注重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及时教育学生和身边的人。正如课文《飞蜻蜓》所描述的:“一天下午,陶行知走出村子,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这样一件小事,也许别人不在乎,但在教育大家看来,生活是一本教科书,社会是一所大学,他们有责任成为教授知识、培养行为、传播文明的社会教师。因此,“他放慢脚步”,“拖着孩子坐在山脊上”与孩子进行精神交流。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丈夫对“社会就是学校”的讨论:“以社会为学校,教材、教育方法、教育工具、教学环境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师生。”
 
二、抱着一颗心来
 
抱着一颗心,没有半根草。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精神去教孩子总是不会错的。――陶行知全集《陶行知全集》
 
“抱着一颗心,没有半根草”这句话是它为人类和教育奉献一生的宣言。一颗心,一颗无私的奉献,真诚的爱。
 
陶先生用心教育,用爱教育。在飞蜻蜓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他炽热的爱心。当他注意到孩子在捉蜻蜓时,“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抚摸着小辫子,爱生之心跳到了纸上。然后,拖着孩子坐在山脊上,从问孩子蜻蜓吃什么,到蜻蜓尾巴的作用,眼睛的结构等,不知不觉中,不仅让孩子知道蜻蜓,而且喜欢蜻蜓,更让孩子感受到他平易近人的态度,平易近人的个性风格。这不仅是一门生动的科普实践课,更是一门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课。在帮助孩子们知道蜻蜓吃什么之后,“陶先生用讨论的语气说:‘把它放好,好吗?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讨论”,陶先生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顺利保证了蜻蜓的“还”,陶行知让翠贞亲自放蜻蜓。陶行知将生动的语言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巧妙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这里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大声的斥责,也没有霸道的作风,而是民主地与孩子沟通,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可以说,春风化雨。他爱孩子,爱自然,爱生命。陶先生在给孩子们讲蜻蜓尾巴的作用时,“小心翼翼地翻过蜻蜓”,怕伤到蜻蜓。细微的动作,亲密的话语,都透露出一个教育家的博大爱心!这不禁让人想起陶先生常说的四个字“爱天下”。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珍惜心灵的活动。只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打到内心的深处。――《乡教丛讯》原载于1929年
 
陶先生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并不心烦意乱,也不隔靴挠痒痒,而是探本求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陶先生想让孩子们飞蜻蜓,而不是命令孩子们,而是问孩子们吃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激发孩子们的竞争力,让孩子们知道蜻蜓是昆虫,是我们的朋友;然后,从蜻蜓尾巴的作用和有趣的事情,眼睛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了解蜻蜓,唤起学生对蜻蜓的深爱,让飞蜻蜓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动:“翠珍看朋友,孩子们说:‘放它,放它,让它回家!从捉蜻蜓到识蜻蜓、放蜻蜓,正是陶先生谆谆教导、教人求真的过程。陶先生从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激发问题,让孩子们自己思考、总结,得到正确的观点,实现“教就是不教”的教学目标。最后,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飞蜻蜓,这是孩子们“学会做真人”的结果。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陶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所说的话:“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需要的是真善美的人。真善美的人是我们的神,我们的石像,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崇拜和学习的学生。先生创造自己,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与先生合作,创造自己相互崇拜的人。“崇拜的人”大概就是先生倡导的“真人”吧!
 
《飞蜻蜓》处处体现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光辉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