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教育民族危机的发生路径

时间:2024-08-10 23:38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完蛋”是什么:教育民族危机的发生路径。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教育创新最明显的不足在于其基本指导思想缺乏科学性和辩证性:新教育与旧教育完全对立,缺乏辩证继承特征,体现为全面否定。因此,新教育必然会抛弃旧教育的“合理核心”――其直接结果是教育民族性的断裂。
 
顶层断裂:教育指导思想和制度的“西化”。随着新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新教育体系的建立,教育民族性在“顶层”失去了栖身之地。
 
首先,批孔反儒洗去了文化教育领域。儒家思想在精神层面丧失,旧文化教育完全被否定。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否导致了两个结果:“上一代的反传统狂热使下一代远离自己的文化”[8]――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断裂;为中国各种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扫清了障碍[9],使西方教育思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得以直接推广,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
 
其次,在“西化”倾向下,新教育思想的涌入及其对儒家思想在教育领域影响的消解。批孔反儒导致儒学在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终结,为西方教育思想的涌入创造了条件。在杜威等来华西方教育家的推动下,教育思潮风起云涌,促进了教育体制的转变。虽然新教育思潮中各派别(国家主义教育除外)主张不同,但反儒、反传统基本一致。教育思想领域对儒家思想的消解主要表现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10]。儒家教育倡导的精英教育思想被教育向公众的主张所取代,最突出的是平民主义教育思潮的传播;儒家倡导和承载的人文精神稀释了科学精神,明显的例子是“赛先生”的倡导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教育价值从社会价值优先转向个人发展,注重人的自由发展,最典型的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毫无疑问,对于封闭已久的中国来说,西方教育思想就像一缕微风,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新鲜空气,甚至吹走了儒家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影响。
 
第三,新教育宗旨的确立和“顶层”教育民族性的丧失。指导思想的改革是建立新教育体系的核心工作,去儒学自然成为核心话题。1919年,第五届全国教育协会通过“培养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家教育宗旨是英国、法国和美国教育宗旨的混合物,即采用“注重人格主义”的英国、“共和精神”的美国和法国的“三国之长”。“仁旭学制”的教育宗旨是美国教育在中国的变种,以更发达的西方文化为基础。新教育宗旨的核心是“个人价值”,基本逻辑是基于“个人”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其哲学基础是“新个人主义”,以个人发展为基本目标,即教育应以个人发展和个性成长为基础,以教育增强个人价值是个性发展[12]。可见,关注个人发展和个性发展已成为本纲领的核心思想。这一目的与儒家强调的“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2]的观点正好相反:儒家教育注重个人,但最终指向个人的社会价值。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家的教育目的,“修身”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更是为了治人治国,所以主体独特的个性和自由意志是无关紧要的[13]。随着儒家思想从教育指导思想层面的“消退”,相应的民族教育体系也在形式和内容上被消除:教育体系顶端地位的丧失也决定了其未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