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空间布局的现状特点
时间:2024-10-09 23:39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空间布局的现状特点
(1)从高等教育资源空间的整体情况来看,高校呈“X形状集中分布
京津冀市(区、县)45所,高校252所,其中北京87所,天津55所,河北110所。平均每个市(区、县)可以有6所大学,但实际上,一些市(区、县)大学不到6所甚至0所。
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京津冀”X“形式分布,即以京津为一线,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为一线交叉分布(见图1)。北京高校主要集中在海淀区、朝阳区等城市功能拓展区,天津高校主要集中在城市六区,河北高校集中在石家庄、保定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线地区。这些地区共有161所高校,占京津冀地区高校总数的63%。其中,河北石家庄和北京海淀区是高校最集中的地区。两地高校数量排名前二,共70所,占京津冀地区高校总数的28%(见表1)。在一些地理边缘或落后地区,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稀薄区”。北京门头沟区、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天津汉沽区、宁河县是高等教育的“空白区”。
一般来说,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协调,首先表现为省(直辖市)分布不平衡,京津地区高校密集,京津冀北部、南部边缘地区高校稀缺;其次,省(直辖市)分布不平衡,高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区。高校发展受地域限制,不利于区域一体化发展(2)从高校水平来看,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各自集中,形成双雄并立的格局
根据主管大学的水平,京津冀地区有43所中央大学和209所地方大学,集中在两个不同的地区。中央大学主要集中在北京北部的海淀区,有19所,占中央大学总数的44%;地方高校主要集中在河北南部的石家庄,有40所,占地方高校总数的19%,与其他地区有显著差异。
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不利于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的合作互动发展。从省(直辖市)分布来看,北京具有绝对优势,中央高校集聚度高,天津、河北省中央高校稀缺,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以地方高校为主;从省(直辖市)内部分布来看,北京地方高校明显集中在朝阳区,河北省地方高校明显集中在石家庄,而天津地方高校在各区县分布上没有明显差距。
(3)从高校发展水平来看,核心地区水平高,周边地区水平低,区域间落差大
根据高校发展水平,京津冀地区本科院校143所,专科院校109所。从省(直辖市)分布来看,区域间学校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本科院校主要集中在京津冀核心地区,即京津冀地区,共有93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65%;专科院校主要集中在河北,有58所,占专科院校总数的59%。从空间分布来看,京津冀核心地区的本科院校多,周边地区的专科院校多。其中,北京市海淀区是京津冀地区本科院校最集中的地区,本科院校25所,河北石家庄是京津冀地区专科院校最集中的地区,专科院校25所。
可见,各级高校空间分布不合理,各级高校发展单一,形成区域分离发展。京津地区主要是本科院校的聚集地,河北已成为高校的聚集地。事实上,京津冀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培养适合区域产业结构的各级人才。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人力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平衡和流动不灵活。
(4)从高校与人口规模的协调来看,河北省高等教育不能充分满足人口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肩负着满足人民教育需要、培养人才的责任,与区域人口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河北保定、石家庄、邯郸是京津冀人口前三大地区,分别为1个 102万人,988万人,888万人。从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大学数量来看,天津西青区、北京昌平区、天津大港区分别为22所、19所和15所。
高等教育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另一方面也是区域人才培养的主体。一个地区的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水平。根据京津冀地区人口排名和每百万人拥有的高校数量排名,发现人口规模与高校数量分布相协调的地区有15个,即人口多、高校多、人口少的相应学校少,但30个地区人口规模与高校数量分布不协调,占2/3(见表2)。如果高校的存在能吸引人口流入该地区,在这些不协调的地区,人口规模水平低于高校数量水平的地区是合理的,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均衡分布;最重要的是,人口规模水平高于高校数量水平的地区有15个,占不协调地区总数的1/2,基本属于河北省,说明这类地区高校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区域人口的需求,不利于区域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
(5)从高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来看,高校数量差距大于区域GDP差距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高等教育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京津冀地区GDP排名前三的地区是河北省唐山、石家庄和北京海淀区,分别为3个 812亿元、3 001亿元和2446亿元,从每百亿元负担的高校数量来看,天津西青区、红桥区、大港区分别为10所、4所、3所。
根据京津冀地区GDP排名和每百亿元负担的高校数量排名,发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校数量分布相协调的地区有16个,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高校较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学校较少。然而,29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高校数量分布不协调,占64%。在这些不协调的地区,每100亿元GDP负担的学校数量差异系数为148%,区域GDP差异系数为102%,说明学校数量差距大于经济差距。如果高校的存在可以通过科研成果或人才培养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那么在这些不协调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高校数量水平的地区是合理的。只有充分挖掘这些学校的潜力,才能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最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高校数量水平的地区有15个,占不协调地区总数的52%。这类地区高校数量太少,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见表3)。
(6)从高校与区域面积的协调性来看,京津高校密度较高,河北北部高校密度最低
从拥有的土地面积来看,北京和天津拥有28个地区 383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京津冀地区的13%,有142所大学,平均每100平方公里负担0.59所大学;相比之下,河北有188所每平方公里760平方公里的学校数量仅为0.058所,几乎是京津地区的1/10所。由于地域限制和教育用地紧张,高校密度高的地区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太多的学校聚集在一起更容易导致生态资源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