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注意危机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
时间:2024-10-09 23:40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1)注意危机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
在危机教育中,要注意从公众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适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方法。比如对于农村危机教育,印刷品的印刷需要考虑农村群众的教育水平,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说明,配上丰富多彩的图片。对于在校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要考虑他们的年龄、兴趣和接受能力,多选择鲜明活泼的教育方式,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专门为中学生骑自行车上学进行“驾照”考试,把交通安全教育作为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学校操场上安排了一条“道路”,放置了模拟路标、三色交通信号灯等交通工具,与学校周边交通状况完全相同,从而提高危机教育的有效性。
在危机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感受,尊重公众的主体地位,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危机教育是为了人民,危机教育尊重人民,危机教育依靠人民。公共危机教育是反危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危机教育过程中,如何通过警示宣传、自救互救培训、学校教育、社会演习等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整体应对危机的能力,是危机教育方法应用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和配合。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在一些地方开展群众体育教育,下达命令。无论群众同意与否,他们都会在社区进行轰轰烈烈的演习,这不仅干扰了群众的生活和休息,也达不到危机教育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心理咨询方法在危机教育中的应用。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普遍存在心理失衡、精神创伤等问题,导致所谓的“压力适应综合征”。2004年,台风“云娜”猖獗的浙江温州,受灾地区80%以上的村民出现焦虑抑郁症状,比正常人高4%―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患有重度和极度焦虑和抑郁症。因此,要在非危机时期加强对公众危机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公众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2)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西方发达国家危机教育成果的显著性和有效性激励我们,危机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在正常社会状态下,开展多层次危机教育,提高公众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工程。同时,这种危机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危机意识的培养,可以在促进公共危机的管理和传播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理性。能否加强定期减灾科普教育,让公众掌握减灾科学知识,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否让公众学习减灾技能、灾前自我防范、灾时应急、灾后治疗,不仅关系到是否让全社会做好组织准备,关系到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和全社会的心理素质、应急能力和预防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直接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和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将救灾物资的调动准备和紧急救援行为视为“硬措施”,那么危机教育更多的是通过提高公众意识形态意识来应对危机,这反映了一种“软措施”。虽然两者在处理公共危机方面有所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以及如何尽可能减少突发事件对公众的影响。如果危机教育做得好,公众对灾害发生时可能发生的情况、逃生要点和急救知识非常清楚。如果他们不慌张,有自救和互救的能力,他们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同时,危机与整个社会的力量和灾害事件有关。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我国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就整个危机教育体系而言,危机教育体系的构建、危机教育内容的选择、危机教育情境的设置、危机教育方法的选择都与危机教育的效果有关,而危机教育的效果反过来又检验着危机教育体系、内容、情境、方法的构建、选择是否合适合理。只有在实践中把握这些方面,科学运用,公共危机教育才能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