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激励的教师形式有利于孩子良好的情绪
时间:2024-11-24 23:4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激励是指持续人的动机心理过程,是以积极性影响人的积极动力。通过激励,在一定的内外刺激的影响下,人们总是处于兴奋状态。通过激励,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心态,对潜能发展建立信心,把外力变成内力,孩子就会不断前进。科学的激励方法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式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语态、态度和心态。比如在寒冷的冬天捂住孩子的手,生病时照顾孩子,鼓励内向孤僻的孩子,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励的主题是人,对象也是人。要使激励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根据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实施激励计划,使激励“杠杆”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儿童的心理特征来看,激励教师形式的作用
1.激励的教师形式有利于孩子良好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情绪直接指导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快乐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而不快乐则导致各种负面行为。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认知有很大的影响,如武进之(1982年)的研究表明,情绪态度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孟昭兰在《婴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的研究中证明,快乐的情绪使智力操作达到了最佳水平。激励教师的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情绪。换句话说,激励教师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学龄前儿童的行为。
2.激励教师的形式可以缩短师幼关系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尤其是调皮的孩子爱动、爱说话、爱搞小动作。它的行为与幼儿园的常规要求背道而驰。有激励教师形式的教师可以理解、感动和教育父母的感情。孩子自然会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和关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尊重。
3.激励的教师形式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一个人最满意的事情是听到别人的好评。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我们就应该在公共场合和同龄人面前给予适当的表扬,以激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心中的他,老师的关心和关心无时无刻不在。孩子们会建立信心,激活他们的积极因素。行为有动力使他们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