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研究生级电子系统设计教学研究现状

时间:2024-11-25 23:48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一、研究生级电子系统设计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级电子系统教学存在教学内容滞后、学科单一等问题。单一的知识体系学科是学生知识狭窄、创新思维有限的主要原因。
 
与本科教学一样,研究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多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独立,课程内容重复或脱节,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研究生电子技术操作设计能力差。
 
因此,如何提高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将设计与加工、生产、自主创新相结合,确定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构建层次化、教学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
 
我校研究生从理论实践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安排、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完善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建设遵循“顶层设计、分层实施、基础扎实、综合创新”的原则,课程体系分为五个层次:工程感知、理论基础、技能培训、综合应用和创新研究,以机器人技术为载体,建立机电、控制等跨学科综合知识体系。跨学科电子技术教学体系从工业技术感知培训和制造过程理解开始,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其他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通过综合培训和创新研究水平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工程实践综合应用能力。
 
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也不同。对于电路、通信、信号专业,注重信号运算、处理、变换等电路分析、计算设计;对于控制等专业,注重电路组成和控制的分析设计,注重跨学科,注重技术、综合、探索关系,知识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
 
2.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多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特别是利用学校优势学科将机器人创新设计和机电控制系统引入教学环节,构建电子信息多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将被动、班级实验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实验管理模式,采用不同特点、不同教学要求、发展空间大的实践教学模式,创造EDA/SOPC联合实验室、DSP技术联合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电子加工培训基地等培训环境,为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提供最重要的创新实践教学支持中心。
 
3.充分利用第二、第三课,加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第二节课上,通过组织相关的比赛和比赛,调动学生的主观主动性,实现专业的独立学习和培训。在第三节课上,我们与多家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共同建设了多个校外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将项目中的问题带回学校,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研究。聘请企业科技人员担任兼职课程教师和实验教师,使学生广泛进入社会,了解生产过程,体验工程氛围,树立工程意识。
 
4.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课题组采用“一仿二改三放”三阶段的设计理念进行实践教学设计,“一仿”是指在实践教学初期,通过选择新设备的几个典型应用,让学生掌握新的设计方法,练习新的开发手段,熟悉新设备,“二改”是指通过电路改造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提出一些新的设计任务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设计热情,“三放”是指让学生自主选题,利用新设备进行电子系统设计,全面培养和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FPGA可编程集成电路构建多学科综合设计平台。通过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训练,引入基于FPGA的现代数字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对信息专业的电子课程,包括控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信息与信号处理,对复杂多学科系统电路进行定量分析、模拟与仿真、系统集成训练,使学生掌握现代数字电路系统仿真分析和ASIC设计手段,吸收新的设计理念,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架起有机联系的桥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明确未来的专业方向,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做好准备。本课程的开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学生在校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融合。学生反应热烈,普遍觉得学以致用,受益匪浅。
 
三、结语
 
针对研究生电子技术设计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创新能力等不足,改革研究生电子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整合优化课程,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课程链、延展性、灵活性、模块化特点,结合设计加工、生产、自主创新,建立全面完整的研究生电子系统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内容学习,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建立学生与行业沟通的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应用和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