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解决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时间:2024-12-16 00:15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解决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教育课程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载体,要打破现有的学科体系,形成完整的实践性专业课程体系,融入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科学可操作,体现专业精神。笔者接触到的很多课程设计甚至精品课程,与实施效果相对应,在某些方面感到不足,对专业理论的基础重视不够,没有体现教学的系统性和应对技术设备更新和职业岗位变化的知识准备。一是改革指导思想偏差,二是教学实施存在漏洞,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显然是高职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任何学校都应该把“高素质、双师型”要求的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注重课程建设从教师开始,使每个教师不仅能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智能”人才观、“全面发展”课程观、“能力标准”教育观、人文教育、专业理论、实践培训、学生能力和素质综合教育,以未来知识培养人才,也有技术指导、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学校增加校企合作的权重。为了与课程建设相匹配,教学方法也应进行改革,现场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实践培训应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笔者认为,课程建设应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一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二是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特点,集“教、学、做”于一体;三是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四是加强教材建设;五是加强校内外实习培训基地建设;六是制定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没有以上六点,课程建设只能是空谈。
 
 
2、专业建设是建立学校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基础。高职教育走区域发展道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基础,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首先要考虑自身的区位优势,依托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强专业建设。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应盲目依赖地方政府。要有发展预见性,合理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专业群体,突出特色专业,通过重点专业建设提升整体实力,提高学校发展稳定性。
 
 
在专业建设中,高职院校要简化复杂问题,依托地方经济,与新兴产业融为一体,着眼传统市场,设置专业,注重发展。高职教育只有立足当地经济基础,建设重点专业,才能有生命力。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就业教育,它以半工半读、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出现,注定要与当地经济建设融为一体。职业教育专业的市场导向性只有在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时才能更加灵活准确。
 
 
确保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关键是建立当地经济建设急需的特色专业群体。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时,要深入调查研究所服务区的微观经济环境,掌握当地经济特点,紧跟当地优势资源和支柱产业;二是针对掌握关键技术的高技能岗位;三是在专业建设上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一所学校面向当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是不现实的。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特点,在某一领域重点建设一个或几个专业群体,切实做出特色,形成品牌,根据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快速调整。
 
 
3、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为[2006]4)指出,职业院校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加快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不断尝试实施,但其整体效果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原因有很多。从专业需求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是系统地学习学校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基础实验和培训。校企合作的意义在于强化岗位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宽教育空间。学校要成为社会学校,必须开放校园,引入企业文化精神,借鉴企业管理。互利、借用企业环境教学和实习是必要的,但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把握准确的“学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如果企业没有热情,就不可能取得成效。因此,工学交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能否真正落实,高技能人才能否真正培养,关键在于学校和企业能否建立责任和利益共享机制。
 
 
4、高职教育改革还需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走职业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关键。如果加强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是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基础,那么高职院校建设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前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在系党组织的领导下,专职辅导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思想指导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兼职辅导员要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管理。
 
 
简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抓住改革的核心,在此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解决“高质量、高技能”的定位关系,走特色学校之路,顺利进行,深化,最终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