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我国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

时间:2024-12-25 00:59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期的现在。这也完全适用于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就是说,和谐教育及其思想并不是从今天开始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因此,为了把握和谐教育的本质,调查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实际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可能是非常必要的。不幸的谬误是不可避免的,仍然希望有知识的人能纠正它。
我国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其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历史悠久,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一样悠久灿烂。
中国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与以下两个观念密切相关。
一是人与自然的统一理论。这一概念起源于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经典《周易》。其基本思想是,天道与人道必须和谐统一。首先,认为自然规律和谐协调,如天地运转、日月、四时循环有序;其次,人们认为人是自然体系的一部分,所以人道应该服从“天道”;最后,由于天道和谐协调,人道主义(包括人的发展)必须和谐协调。我们认为,天人合一理论的积极精神是中国古代和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当然,天人合一理论也有其神秘的消极方面,这与和谐教育思想格格不入。
第二,和谐理论。“和谐”是中国最初的哲学和文化概念。早在先秦时期,这一概念就已经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古代文献之一《尚书·尧典》提出了“和谐”的理想模式:“克明俊德,接近九个家庭,九个家庭和谐,普通人,人民明亮,和谐。”未来,儒家、道教和佛教都采用了这一概念,以总结他们自己的思想和宗旨。一般来说,“和谐”是指异质因素的共存,“和谐”是指异质因素的整合。总之,和谐理论的基本精神是在处理内外关系时保持和谐和“和谐”。这一概念影响了教育,即教育应使人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中国的和谐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他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圣人、绅士或成年人。而这类人应该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比如对其低层次“成人”的培养要求就是这样:子路问成人。子说:“若藏武仲知道,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也可以为成人。注:《论语·宪问》。)什么是“成年人”?朱子http://www.51uc.net.cn《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云:“成人,犹言全人。所谓“全人”,就是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教育中要培养的“完全人物”,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根据孔子的意见,在知识、情感、勇气、艺术等方面得到发展的人,可以称之为“成年人”。正是从这个思想出发,孔子强调把知识、仁爱、勇气统一起来,培养学习者成为“成年人”、“君子”甚至“圣人”。从教育的角度看,知、仁、勇“三达德”的统一本质上是智育(“知”)、德育(“仁”)、体育(“勇”)的统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理解(“知”)、情感(“仁”)、意志(“勇”)的统一。这两种统一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孔子之后,历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持有和谐的教育思想。例如,战国时期的荀子也提出了培养“成人”的教育目的,并主张通过全面(指人类知识、智力、质量等的全面发展)、尽(指发展彻底、极端)、实现精髓(指发展精髓、完美)的学习。西汉董仲舒继承了孔子仁智统一的思想,明确讨论了仁智协调发展的问题。他认为,一个人没有仁慈,只有智慧,就像“操利兵(好武器)”,做坏事业;同样,没有智慧,只有仁慈,也会像“粉丝乘好马”,不能达到目的。(注:“春秋繁露,必仁而智”。)魏晋时期关于人才关系的争论是仁智关系的深化和具体化。“人才”是指智力、能力,“性”是指性情、性格。当时,“才性辩论”有四种观点,即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三国魏人刘绍的《人物志》对本次讨论作了很好的总结。就其总体倾向而言,虽然他主张人才可离可合,但更强调人才的协调统一。这一基本观点构成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后来,在前人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明代王守仁提出了相当明确的和谐教育思想:普通的歌手和诗人不仅发挥了自己的野心,而且发泄了他的跳号,呼啸着唱歌,宣布他的幽默停滞在音节上。引导习礼者,不便肃其威仪,也因此周旋鞠让,动荡其血脉,崇拜屈伸,固束其筋骨。讽之读者,不便开其知觉,也因此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顺导他的野心,调理他的气质,消除他的吝啬,默化他的粗鲁和顽固。日使逐渐成为礼仪,不苦其难,进入中和,不知道为什么,这是盖先王立教的微观意图。(注:《传习录·训蒙大意思教读刘伯颂》。)
王守仁认为,对于学习者来说,教育要开启“开其知觉”、“调理其性情”、“发其志意”或“顺导其志意”、“引导礼物”,即使受教育者的知识、情感、意义和行为得到协调和统一发展。不仅如此,还要“动荡其血液”、“束缚其筋骨”,即使心身处于和谐发展之中,最终“中和而不知其故”。他还指出,这种和谐发展的主张是“先王立教的微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兴教育人的根本目的。
进入现代后,中国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举起了和谐教育的旗帜,既继承又发展(即赋予时代色彩)。王国维的相关主张具有典型意义。1906年,他在《论教育的宗旨》一文中写道: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只是让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物。什么是完整的人物?所谓人的能力都是发达和和谐的。人的能力分为内外两部分:一是身体的能力,二是精神的能力。发展它的身体,缩小它的精神,或发展它的精神,而不是所谓的完整的身体。完整的人物,精神和身体必须是和谐的发展。精神分为三部分:知识、情感和意志。对此,有真善理想、真知识理想、美感情理想、善意志理想。完整的人物必须准备真善美的三种美德。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教育开始了。教育也分为三部分:智力教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欲)也是如此。
这段话的和谐教育思想非常清晰。“和谐”就是和谐,“发达”就是发展(日语仍然用“发达”来表示发展);“和谐发展”显然意味着和谐发展。王国伟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完整的人物”。所谓“完整的人物”,就是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的人。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实施体育和心理教育(智力教育、德育、美育)。应当指出,王国伟的和谐教育思想是基于孔子创造的知识、仁爱、勇气、艺术和谐统一的传统教育思想,吸收现代心理知识而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是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完整的人物”。此外,蔡元培的五育(军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审美教育)、陶行知的手脑结合等主张都包含着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在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并将其作为一项教育政策。1957年,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明确提出:“中国的教育政策是使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发展,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意识的文化工作者。”众所周知,教育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它追求人类的和谐发展,所以它本质上是和谐教育。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教育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其和谐发展的要求,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