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土地财政收入来源
时间:2024-11-04 23:25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经济转型阶段,土地金融规模不断扩大和发展,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补充了地方金融的公共支出,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些学者认为土地金融是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途径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廉价提供工业用地来促进经济增长[1]。但一些学者认为,土地财政是城市无序扩张、耕地减少和征地矛盾日益突出的原因[2]。从研究内容来看,对土地财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财政整体形成的驱动因素和改革转型上,对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因此,探讨土地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土地财政收入来源
土地金融作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独特的金融经济现象,自2000年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借鉴了李尚浦对土地金融的定义,认为土地金融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保留土地抵押贷款获得的融资收入;二是与土地有关的政府非税收入,即通过协议或拍卖、挂转让国有土地获得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三是与土地有关的税收收入 [3]。
(1)抵押土地储备,获得大量融资收入
国有土地储备机构是地方政府抵押土地的重要平台,也是政府干预土地市场的重要手段。政府不仅可以利用一级市场控制土地供应,还可以利用二、三级土地市场调整配置现有土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储备土地由市县土地储备中心掌握。1997年,杭州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旨在利用银行贷款以政府购买的形式收购一些效率较低的国有分配土地。这样,政府获得了大量的优质城市土地,缓解了当地的土地利用指标。因此,杭州经验作为典型推广,逐步建立土地储备机构,储备范围逐渐扩大,土地抵押融资模式逐渐流行,地方政府通过储备土地抵押贷款金额不仅弥补早期土地收购、开发支出,而且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来源,对满足地方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全国84个重点城市储备土地抵押面积为348 700公顷以获得的抵押贷款为59公顷 500亿元。
(二)通过国有土地出让获得高额土地出让金
在我国国有土地出让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通过协议或免费分配的方式出让国有土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只有一部分实行国有土地有偿出让。但土地出让规模不大,土地出让金收入相对较少。1993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405.2亿元,1998年,土地出让收入仅499.6亿元。在此期间,我国土地出让金收入波动相对稳定,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88%。1999年以来,我国土地出让金进入了非凡的扩张阶段,国有土地出让金额迅速增长,从199年的514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32亿元 126亿元,增长6164%。
(3)城市扩张带动房地产等产业发展,增加土地相关税收收入
房地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房地产产业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其自身的发展可以间接推动建筑业、化工、制造业、纺织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的扩张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它不仅通过土地出让金增加了地方财政的预算外收入,还增加了城市扩张带来的工业税收和土地相关税收入的预算内收入,为土地财政的扩张提供了基础,为地方财政收入提供了资金来源。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土地相关税收入也逐年增加。1999年,土地相关税收入为378.21亿元,2011年为8 228.42亿元,增长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