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课程体系整合沟通能力相关通识课程
时间:2024-11-05 23:35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首先,建立良好的通识教育机制,确保沟通能力的培养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校的基础”取决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了实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学校通识教育中的有效有序培养,学校需要制定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配套规章制度。
1.设立独立于教务处或教务处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属于教务处或教务处,而国外大多数高校都有相对独立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相对独立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可以避免教务处或教务处业务复杂,难以管理通识课程。
2.加强对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为确保通识课程能够按照“高标准、高要求”开设,应严格审查通识课程的开设情况,并采取科学评价体系等管理措施对通识课程进行评价。对学生来说,学习通识课程可以严格管理课程选择、出勤和考试,有效保证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3.对一般课程进行竞赛。对于通识课程教师的选拔,需要制定合理的竞赛制度。在竞赛课程中选拔教师时,不能以职称为唯一要素。要进行综合评价,从根本上杜绝“因人设课”的怪象。
4.普通课程教师的表现。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通课程教师的工资需要乘以0.9甚至更低的系数,给人一种普通课程在学校不注意的感觉,实际上挫伤了教师参加普通课程的热情。学校应根据管理机构对普通课程进行评价,给予教师相应的绩效,充分调动教师参加普通课程的热情。
5.教师培训制度。高校应鼓励教师通过轮岗、深造等方式提高素质,促进学校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培训通识教师是提高其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二、课程体系整合沟通能力相关通识课程
近年来,在完善和加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国高校紧跟时代步伐,丰富和更新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模块中通识课程教育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结合。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方面也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然而,知识模块相对单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并不能满足需求。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关于修订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意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等指导精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提高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程。对于非中文专业,应设置为通识课程中的必修模块。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和“普通话”设置为基本模块,人文社会科学系列模块,将“谈判”、“公关演讲”、“社会关系”、“公文写作”等课程整合为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的通识教育相关课程组。在建立沟通能力通识课程体系时,如果不能统一思想,那么沟通能力通识课程在课程开始过程中各自为政,成为通识教育中各种知识的大杂烩,不能真正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