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信念的教育功能
时间:2024-12-01 23:4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1、“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渴望平等。他们在理想信念上表现出稳定、健康、积极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和矛盾。调查发现,“90后”只有67.4%的学生“思考过理想信念”,79.6%的学生把“个人发展前景”和“收入水平”作为选择职业的首要考虑因素,反映了理想信念淡薄的特点;10.6%的学生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持怀疑态度。同时,36.4%的学生同意“西方自由主义”和“网络快餐文化”。大学生的价值观非常混乱;58.3%的学生表示,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他们感到“焦虑”、“压力”和“试图避免”。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定位和人生目标的选择感到“困惑”。他们的精神状态令人担忧。
2、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信念的教育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内圣――塑造高尚的个人理想信念;外王――追求和谐的社会理想信念。(一)内圣――塑造高尚的个人理想信念“内圣”,是指主体的内在修养和对真善美的把握,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最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其核心是“仁”。孔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什么是“仁”,比如“夫仁者,自立而立,自达而达”;“刚、毅、木、迟近仁”;“司马牛问仁。子说:“仁者,其言也”;“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仁者必有勇”是“仁”的表现。孔子也从“仁”的概念出发,塑造了君子“温、良、恭、节俭、让步”的形象,这也是个人在生活、职业、道德理想信念等方面要达到的高度和衡量标准,对当代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个人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借鉴意义。此外,在“内圣”层面,还有其他丰富的内涵,如尊重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养心不善于诚信”等哲学教导,教育大学生反思考试作弊、伪造证书、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低等不诚实行为,约束言行,以信为先;“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避免困难,忘记我们的利益,继承我们的道德,把我们的死当回家。警告人们要做人有气节,敢于维护真理,敢于面对灾难;“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教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利于塑造宽宏大量、诚实宽厚的品质;“君子比义,恶人比利。“教育大学生以义词为先,无疑是对当前市场经济思潮下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有力反击。针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抗挫折能力差、心理失衡带来的精神状态问题,“养心不善于寡欲”、“看不见欲望,让人心不乱。“警告大学生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平和的心态,冷静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即使在生活的逆境中,他们也应该像苏轼一样“一生”,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面对压力和竞争,古人的抗压哲学是一种艺术化的解决方案。(二)外王――追求和谐社会理想信念“外王”,是指将主体内在修养收入推广到社会中,使世界成为真善美统一的大同世界,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外王”的意思之一是强烈的爱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对国家、民族、社会前途充满了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他们把个人、家庭和国家视为一体,生生相息。他们认为没有国家就没有家庭和个人。在这种爱国情怀的感染下,历史上涌现出比干、伯夷、魏征、林则徐等敢于为国家正义而死的文臣,以及李光、岳飞、戚继光等抗击侵略、忠于报国的将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引入“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将引起强烈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重任,增强为国献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个意思是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孔子在《礼记》中《礼运》描述了一个“谋闭而不兴,盗贼而不作,所以外户而不闭”的和谐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全社会的关心,“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年轻有所长”、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自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自己”,这种具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天下为公”。选择人才,信仰和谐”社会被称为“大同世界”,影响了孔孟以来无数人,可以说大同社会的实现是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理想和信念,虽然它不同于我们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和信念,但人们的理想社会,坚持追求精神对“90”大学生仍有深远的教育意义。第三,“外王”的意思是积极的入世精神。所谓入世精神,就是关心社会现实的生活态度。不同于基督教文化的“天学”、佛教文化的“鬼学”,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积极入世,而不是消极避世。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知识、诚意、正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这一思想具体化。可以说,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它注重现实社会,追求经世致用、兴国治国、教育民俗,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自己。“个人要服从集体和国家,这对于“90后”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