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思辨式的教学模式
时间:2024-12-05 00:26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美国戏剧《托尼奖》的最佳剧作《历史男孩》是英国著名作家阿兰·本内特别于2004年创作的校园轻喜剧,充满了搞笑的幽默和提点。它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北部一所男子文法中学的故事。为了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地位,校长组织了8名学校最好的学生,并在进入大学前补习了一个学期,以冲刺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历史奖学金。在备考阶段,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最后所有的学生都如愿以偿,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戏剧中展现的男生之间的友谊、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对爱情的追求,尤其是他们对哲学、历史和生活的质疑,让观众在充满智慧和火花的唇枪舌剑中思考;同时,教育理念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有很大的启示。
剧中的八个男孩,一个基督徒,一个黑人,一个穆斯林,一个犹太人,一个体育生和三个标准的英国男孩,达肯傲慢,高度自视,是一个真正的万人迷;拉齐性格粗暴,在模拟面试中骂历史,说话不清楚,但最终成功通过了考试;波斯纳性格害羞,细腻敏感,但敢于在课堂上唱爱情诗,向老师和朋友表达对达肯同性的爱。他们有不同的个性,对知识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对牛津和剑桥的渴望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戏剧冲突主要围绕两位老师展开。他们是教“公共课”的胖老头赫克托和学校特别聘请的年轻老师欧文。赫克托有独特的教学方法。他经常敲学生的膝盖,讽刺他们不会有好的未来。然而,他学会了富五车,很容易得到历史、诗歌、典故和谚语。在课堂上,他经常以学生喜欢的情景虚拟方式锻炼自己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编自演戏剧。这样,他们就可以掌握虚拟、条件从句等语法现象。赫克托还经常向学生灌输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学习的想法,主张学生通过教科书获得情感共鸣和享受。他对波斯纳的一段话最能体现他的教学理念。“阅读最美妙的时刻是,当你读到一些你认为只有你才能体验到的思想、感受和思维方式时,你会发现它与某人产生了共鸣。一个你一辈子都不知道,也可能已经去世的人。。。这就像一只手从书中伸出来,紧紧地握着你。”①
与赫克托不同,“牛津毕业生”欧文竞争激烈,学校特别雇佣男孩帮助他们进入牛津或剑桥大学,尽管他实际上只是一个来自布里斯托的假货。他似乎更功利,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关注学生的成绩,但他的“考试教学”强调让学生了解牛津和剑桥的游戏规则,遵守和充分利用这些规则来实现进入著名大学的目的。欧文擅长教学生如何写论文,如何处理面试,如何从相反的角度讨论他们习惯的历史事件,他引导学生从创新的角度思考和解释社会和历史,而不是坚持众所周知的结论。以下是欧文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可能有助于理解老师的观点。
欧文:“让我们总结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要点”
学生:“战壕里的战争,无数的死亡,愚蠢的将军,休战,德国的名誉被破坏了。”
欧文:“继续说”
学生:“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希特勒上台”
欧文:“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二战的起源在于对一战结局的不满。”
学生:“是的”
欧文:“最好的答案是什么?”布里斯托大学张开双臂欢迎你,曼彻斯特大学会想要你,你可以直接进入利兹大学...我读了70篇论文,都说是一样的,我都看着睡着了。”
学生:“但这都是史实”
欧文:“史实和这有什么关系?史实在考试中并不重要。”①
显然,在欧文看来,背诵历史事实对进入著名大学毫无用处。即使它能从大量的历史事实中提取出它所反映的一些事件的本质,它也不能让学生脱颖而出。如果你想得到著名大学的青睐,只有逆向思维的候选人才能成功。因此,他教学生的“考试”方法是“说出不同的观点和相反的观点。以斯大林为例,他通常被认为是魔鬼,这是正确的,但你必须否决这种观点,找出各种理由为他辩护。”①
赫克托和欧文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师形象。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关于他们的教育理念,赫克托强调“乐学”,寓教于乐。他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教授的那些看似与考试无关的东西――文学、艺术、诗歌、戏剧、电影、各种引用、典故、文法,不知不觉地给学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学生朗朗上口的诗歌背诵和广泛的知识是他的功劳。他的课程自由、活泼、更人性化。可以说,赫克托为男孩奠定了学术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浪漫的人文性格,提高了他们的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可能性。
欧文的教学严谨而不拘泥于传统教育,富有启发性,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他认为,新颖独特的观点是名校的“垫脚石”。虽然他的教学工作是功利主义的,目标明确,善于计算和投入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谁能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方式呢?尤其是在一个以考试为主要选拔人才方式的社会,如果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空谈知识的乐趣就像空中楼阁一样不现实。
两位老师呈现的不同教育教学理念也与自己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虽然他们都没有毕业于牛津、剑桥等著名大学,但赫克托公开向学生承认,即使他当时被学生鄙视,但他最终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另一方面,欧文,他假装是“牛津毕业生”,这表明他对自己的非名校背景感到不满。因此,他在实际工作中充满了功利主义精神,只关心名校的录取率,个人生活也相当保守和僵化。面对学生赤裸裸的忏悔,他们仍然没有违反规则。当他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逆向思维”时,他们完全没有离经叛道,以免破坏他们努力保持的声誉――虽然他的声誉是基于欺骗,但不可否认的是,欧文确实有能力。他教学生打破固化思维,勇于思考,挑战权威观点的束缚,从而从一个方面证明了非名校毕业生的能力。
平等的师生关系、活跃的课堂氛围、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思辨式的教学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在学习和吸收西方教育理念精髓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戏剧对当前西方教育体系的反思。剧中的私立学校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光鲜亮丽。私立学校的校长和中国的校长一样,名校的上线率一直是挂在他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了争夺名校的上线率,他们会删除体育课,减少公共课;对教师的评价也越来越量化;学生学习不全面均衡。为了得到全A,很多人要求老师划分考试重点,忽略内容研究技巧;学校也充满了“名校”的氛围。当学生听说老师从谢菲尔德大学毕业时,他们会毫无顾忌地公开鄙视他们。当他们看到从牛津毕业的老师时,他们是恭敬的,因为他们将是自己的大四学生;体育生拉齐在大学面试中胡说八道,但仅仅因为父亲是面试官的熟人,他们就被名校录取了,这让人们不得不对名校的选拔标准产生深刻的怀疑,对名校学生的素质打了个大问号。这些构成了这部戏剧作品的魅力,让读者和观众都情不自禁地被强烈感动和长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