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对中国的启示
时间:2023-12-06 23:33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对中国的启示
1.树立国际教育理念,加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理念应体现在招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在招生方面,我国一直延续着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能体现公平公正的招生原则,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在招生方式上要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在学制方面,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制较长。一般来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3年,专业学位为2年,一般优于国际通用型硕士研究生。此外,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为学术硕士、专业硕士甚至博士生开设了大量的课程,无论什么样的研究生都必须完成一篇正式的学位论文。在实际培养中,并没有严格区分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因此,通过课程和完成论文往往流于形式,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在这里,我国高校要牢固树立国际教育理念,以培养国际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对于学术研究生,要注重提高创新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把握理论和学术前沿和动态;对于专业学位型研究生,要以专业实践为导向,注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逐步提高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
2.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供制度保障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0年颁布,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有些条款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近年来,随着各地合作办学项目的兴起,我国出台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高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关规定,但总体上立法水平较低,系统不完善。此外,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具有较强的行政化色彩,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例如,在研究生专业设置方面,高校不能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而是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程序繁琐,耗时长,高校往往厌倦了应对上级教育部门的各种专业评价和调查。此外,研究生弹性学制尚未真正实施。我国与国际学分互认转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利于研究生学位的相互认可。因此,及时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可以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供制度保障。
3.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打造中国特色专业品牌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学科和专业,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汉语言、歌剧艺术等专业具有其他国家无与伦比的优势。特别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学院在国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汉语热”正在世界上兴起。中国应利用这一机会,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专业打造成国际品牌,提高这些学科领域研究生的国际教育水平,将“本土化”与“国际化”有机结合,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到中国学习研究生项目。目前,中国一些重点大学已经启动了英语教学学位项目,这意外地外国学生不需要花很长时间在中国学习汉语,这也是促进教育国际化的有力措施,值得从各地学习。
4.完善硬件设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应培养良好的内部技能,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环境,增加资本投资,完善硬件设施。此外,我国还应大力引进课程体系、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高校不仅要利用各种合作平台和国家政策派教师出国留学、短期培训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使国内教师有机会出国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理念,掌握学术前沿趋势;邀请或聘请优秀的外国专家学者到中国授课,将外国教育理念和学术成果带入中国。这可以为没有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教育的机会。教师出国交流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水平,促进管理模式的更新,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校际合作与交流。
5.依托合作办学,积极拓展国际教育市场
合作办学项目不仅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中外教育教研合作提供机遇,也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合作办学平台的帮助下,合作学校可以派研究生出国学习和研究,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目前,国内多所高校与国外高校开展了多种联合研究生培养项目,如“1+1”、“1+2”模式,以及本硕连读的“3+2”、“4+2”模式等。这些模式大多是学生在国内高校完成基础课,然后在国外合作学校学习1到2年。但目前国内很少有高校在海外设立分校。这不仅与我国教育资源不足、教学水平与国际顶尖大学存在一定差距,而且与我国许多大学在合作项目中往往具有被动性和模仿性,缺乏开拓海外教育市场的热情有关。因此,具有一定实力的高校不仅要与发达国家建立合作项目,还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挖掘潜在学生,广泛开展对外宣传交流合作。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也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体,广泛宣传中国研究生教育教学特色和奖学金项目,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学生到中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