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通识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时间:2024-08-03 23:39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纠正长期片面实施专业教育造成的学生知识狭窄、适应性差、综合素质低的缺陷,中国大学积极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许多成就。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们发现大学将文化素质与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在不断探索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实际操作的困难。没有人愿意管理,没有人愿意教,没有人愿意花精力去听。通识教育在概念上的重要性不断得到肯定,通识教育在实践中的重要性不断被稀释,甚至被忽视[1]。
 
通识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1.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位不清楚
 
目前,我国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组成。一些学校还将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通选课”。随着国内外教育的联合办学,学校还允许和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程、通识选拔课程甚至跨专业课程应视为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英语、军事训练和体育、通识教育选修课等,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并不低,但具体分析课程的内容构成和教学目的并不令人满意。除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外,提高大学教育的人文素质和人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后者往往不自觉地被忽视。语言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通识教育内容,正如钱立群先生所说:“大学汉语应该定位为通识教育课程,在人类精神文化传承、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人格形成健全、审美能力提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其次,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通识选修课有很多种。没有有效的指导,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也不知所措。通识选修课面临着“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的困境。
 
2. 通识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受到现行大学组织制度的制约
 
现代大学一般形成按学科和专业划分的组织,学科和专业教育占主导地位。没有学科所有权的通识教育如何在大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什么要重视和发展通识教育?这可能是通识教育面临的一个基本的制度困境。
 
以课程的组织和管理为例,在本科课程体系的三类课程中,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主要由各专业系组织管理,由自己的学生授课;一般课程由专业系为各系学生提供,一般由教务处组织协调,并根据各系承担的教学工作量计算编制或资金。在这样的课程管理机制中,显然是亲密的,内外不同的。与专业课程相比,通识课程不受重视。通识教育中心往往难以协调和安排部门的教学资源,专业部门对通识教育认识不足,投入不足,难以开设令人满意的通识课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