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现代社会思潮及其对浙江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5-01-07 14:59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现代社会思潮及其对浙江教育的影响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风雨飘摇,动荡不安。深重的民族危机迫使爱国主义者提出拯救祖国的思想和主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思潮。其中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思潮、变法维新思潮、君主立宪思潮、教育救国思潮、产业救国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和早期社会主义思潮。每一种思潮的出现都对教育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教育救国思潮和产业救国思潮影响更大。
早在甲午战争时期,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维新派就大声疾呼:要救国,必须改革教育!因为他们意识到要改变中国的处境,所以他们应该先改变法律。但是要改变法律,我们必须找到原来的原因。原来是教育。多年来,今天形成了“北托于俄,南摄于英法,东割于日本,岌岌可危”的局面。它的“因此,失败的原因是愚蠢的,”并明确指出,科举制度和传统学术(即汉学、宋学、词章学)使“朝无才相、无才将、疆无才官、野无才农、市无才商、肆无才工”成为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废物。因此,他们竭尽全力主张,要想开启中国的新世界,就不应该急于改革教育。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甚至洋务派官员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都是代表。
洋务运动后期的张之洞,教育救国的思想十分清晰。他认为,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越多,国势越强。1895年,在其《请修备储才折》中,更是提出了“广开学校”的观点。他主持的中国第一个学制“桂毛学制”,以及充分体现其“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劝学”,都贯穿了他的思想。在这一点上,康有比张之洞还要好。他明确认为教育是“拯救生命”的基本手段,他认为《大同书》和《长兴学记》基本上采用了现代资本主义教育体系中的许多科学教育因素。从表面上看,随着“戊维新”的失败,他的教育救国主张破产;事实上,它重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不仅为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人才,积累了促进历史发展的新力量。其改善社会、发展教育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诚然,在国家危机中,教育不能拯救国家。此外,如果只从现象的角度来看,旨在挽救清朝教育救国思想实施的结果,客观上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封建王朝掘墓人。然而,从民族新生及其现代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摆脱中国传统教育现代化方面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甚至在摆脱落后、走向发展方面。教育的历史连续性和继承性也决定了这一趋势在促进现代文化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与教育救国思潮同时出现,对教育界有直接影响的是工业救国思潮。工业救国论者主张通过举办工业、振兴商业来增强国力和民力,从而达到抵御外力入侵的目的。其代表主要有郑观应、张骞、汤寿潜、王康年等。郑观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得出结论:“习兵战不如习兵战。”“如果你想控制西方人自强不息,就不如振兴商业。”[7](P.586)张骞等其他人也持有理论,认为应以工业教育为自治基础。
应该指出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工业救国的趋势并不大。到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建立,资本产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8](P.259)因此,他们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殖民地化,这是工业救国思潮高涨的重要原因。1895年至1898年,出现了投资设厂热潮,很多企业盈利颇丰。这客观上给了很多人无限的诱惑。许多官僚、地主和商人也加入了投资现代企业的行列。可见,盈利也是工业救国思潮高涨的内因之一。
然而,无论出于什么动机,最终的“产业救国”论者往往是“教育救国”论者,因为当为了发展产业而建立教育来培养产业人才时,两者自然会融为一体。
教育救国思潮和产业救国思潮的出现,无疑给浙江教育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兴学育才的热潮。“广立学校,储存为时用。”[9](P.963)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很多人走进教育界,为之奋斗一辈子。很多人要么筹集资金,要么捐巨资建学校,甚至不惜一生惊醒“当道”,兴学自强。①(P.1090年)其他如女子教育思潮、审美教育思潮、军民教育思潮等。因此,浙江省教育界出现了一批新的现代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