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影响浙江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时间:2025-01-07 15:04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浙江人一直有崇尚书学、尊重知识、兴学育人的优良传统。因此,他们一直是杰出的,被称为“文物之邦”。1840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依靠军事侵略的胜利,文化侵略开始肆意进行。“传教、医院、学校、报纸、吸引留学生”的目的是造就服从他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中国人民。”[1](P.624)中国传统教育模式被打破,开始走上无奈、痛苦、别无选择的现代化道路。
 
影响浙江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1)在浙江外国教会学校设立
 
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署,浙江宁波成为五个商业港口之一。西方传教士从此蜂拥而至。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在中国传教的目的,他们经常通过开办学校向孩子们灌输教义。1844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东方女子教育会传教士爱尔德赛(Miss Aldersey)到宁波传教,第一所女学校。这是浙江第一所教会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女子学校。1845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医生麦佳缔(D•B•Mccartee),在宁波开设男生寄宿学校——崇信义校。这是浙江最早的男子洋学校。学校迁入杭州后,又易名育英学院,是未来之江大学的前身。《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署,使外国传教士获得了进入中国大陆的传教、办学、置产等特权。因此,他们以宁波为跳板,逐渐向浙江各地扩张。在宁波、杭州、湖州、嘉兴、金华、绍兴、台州、定海、温州等地开设了男女学校。据统计,截至1907年,仅浙江省天主教文化教育事业就有3所神职学校,学生58人;普通学校115所,学生1207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教会学校大多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甚至在鸦片战争后成立,远远早于中国人自己的公立和私立新学校。这无疑在浙江教育现代化中发挥了第一作用。特别是女子教育,早在1844年,宁波就建立了教会女子学校,不仅对浙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全国女子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浙江教会学校的成立,虽然主观上是为了传播教义,培养一批中国传教助手,扩大教会势力,试图达到经济文化侵略的目的。然而,客观上,它也给浙江古代带来了许多与封建教育相比确实有进步的东西。例如,数学、物理和化学课程的开设和一些科学实验机会的提供,使学生能够学习传统旧学中难以学习的现代科学知识。其他的,如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想,都引起了一些爱国青年的思考,点燃了富国强民的思想,从而培养了一批不同于老文人的知识分子。这无疑对促进浙江教育现代化有着深远的影响。1851年(咸丰元年),浙江学政吴中军在目睹了教会学校给宁波各级特别是意识形态带来的变化后,向上报告说:“宁波府城各地易混,左路易混”。因此,他建议“看到各学校教官在乡镇劝立义学,以正人心。”[3](P.3)可见其影响之大。
 
(二)挽救民族危亡的客观要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逐渐增强,中国关闭锁国的大门被彻底打破。“中国”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华夷”共存的时候。随着中外谈判的日益频繁,客观上急需大量的“外语通习者”;与此同时,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洋务派创办的一批现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也迫切需要大量掌握现代科技和知识的人才。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欧风东渐前沿,其情况更为明显。这与现行的科举制度背道而驰。作为封建官僚,李鸿章在做了更客观的分析后,不得不承认科举制度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认为中国并非没有聪明才智的人。事实上,大多数学者和医生都推迟了章节,不知道如何寻求最富有和最强大的技能,因此他们使用的不是他们所学到的,而是他们所学到的。指出“西人学求现实…”[4](P.868)而中土人才大多空谈学问。因此,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可见,李鸿章主张兴西学,通过改变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和教育模式,改变中国积弱、贫困、落后、挨打的局面。这种兴学强国的思想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尤其是官僚阶层)的共识,直接成为他们支持和创办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