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以“社会位置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5-01-07 15:05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潘光旦的名字不应该被遗忘。他曾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8年。他不仅是社会学系的教授,还担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的教务长、秘书长、系主任和图书馆主任;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优生学家,也是教育家。他在生活中涉及的许多学术领域都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理念。他以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站在现代生物学理论的独特视角,融合了中西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刻阐述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想。其中,社会“位置教育”的教育理念、全人格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构成了他整体教育理念的基本框架。下面,我们来稍微评论一下。
以“社会位置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实现“以群则和,以独则足”的理想
所谓“社会位育”(Social adjustment),是潘光旦从现代生物学理论中延伸出来的一种教育理念,为其在整体教育思想中奠定了核心地位。在美国留学期间,他深受西方社会生物学派的影响。1926年回国后,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Bateson)启发观点,提出“言生物进化者,动辄谈生物位育”(Organic adjustment),晚近治社会生物学和社会学者,也相互探索社会位育的说法。(1)1932年,他主编了《华年》杂志,更清楚地阐述了这一观点。他借鉴中国传统经典《中庸》中“中和、天地、万物育”的思想,结合西方社会生物学的观点,讨论了“位者”是“安其所也”;“育者”,是“遂其生也”,即所谓“安所遂生”,这是“位育”观的基本含义。(2)根据生物遗传学的理论解释,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种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所谓的“静态”是指生物在“环境中的地位”;所谓“动”者,是指生物“自身发展”,因此,潘光旦认为“这种生物现象与人类也有相似之处”。那么,这种相似性和互动性是什么呢?他解释说:“社会教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职位”,即社会秩序,是保障任何社会稳定的基础;一方面是“教育”,即社会进步,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社会成员来说,这实际上是“同异”之间的辩证关系。“地位”是社会秩序,“秩序的基础是社会分子之间相当“同”;“教育”是指社会进步,“进步的基础是社会分子之间适当的‘不同’”,(3)潘光旦认为,如果一个社会“过度”,那么“社会生活越来越保守,甚至腐朽死亡”,如果“过度,社会生活的核心不确定,甚至消失,演变成一种没有政府的情况。(4)因此,过分强调哪个方面是不合适的。作为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我们不仅要关注社会的人文环境,还要根据社会的自然环境给予社会成员充分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找到展示才华的地方,这是潘光旦“社会教育”思想的主要意义。
他认为,“位置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这种位置教育的功能”,“从每个人的位置教育开始,最终实现全人类的位置教育”。(5)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类本身,它涉及到人、人、自然、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位置教育”是“一切生命的目的”,这是“百年进化哲学发现的最基本、最全面的概念”,所以,用“教育的努力,人们得到自己的位置教育,人类所有的位置教育都是自己的”。他指出,“文明人类的生活不仅仅是两个方面,包括自己、群体、个人、社会;教育的最大目的,不仅是让群体自己和群体得到自己的安全,丈夫得到相位教育,或彼此的萌芽”。
那么,如何实现“位育”的教育目标呢?他还提出了“调整”的观点。他解释说:“人是群居动物,人也是变异最大的动物。人也是有相当自由选择能力的动物,但它们是群居动物。这就是为什么它们是群居动物,不同于蜂蚁。它们的分子在智力、兴趣和意图上有着非常复杂的差异。”(7)因此,人类有其特殊的“调整”功能,主要作用于自然、社会、人类三个方面,其结果也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要调整自然环境,所以有自然科学。要与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相适应,就有了社会科学。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这种反复调整的结果“终于教会了人类在环境中进一步安所遂生的程度,安所遂生就是调整,也就是我想要的‘地位教育’”。(8)如果我们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我们会发现潘光旦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教育不仅教人们读几个字,教计算,甚至不教人们一些生活技能,而且包含了另一层意义,这就是让人们在生活环境中,找到合适的地方,生活支持,让人们与自然、社会、文化和谐相处。所谓“社会位育”的全部价值都体现在这里。
潘光旦提出“地位教育”观的重要意义在于深化和丰富了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内涵,提高了人们对教育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