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全人格”教育思想的精髓意义

时间:2025-01-07 15:05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全人格”教育思想的精髓意义
 
潘光旦提出的“地位教育”观实际上涵盖了整个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教育的目的和目的是什么?他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9)“我们应该承认每个人都是一个本体,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人。”(10)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是培养每个人的个性。”(11)培养形成的个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体现。
人格教育之所以引起他的高度关注,是因为他针对当时教育界存在的一些深层次弊端。他主要列举了两个常见问题:一是忽视通性和性别,过分强调个性;二是忽视人的意志和情感的培养,过分强调智力,甚至成为“唯一的宠儿”。因此,“所有的个人都变成了畸形的人,零星的人,而在社会上,分工越细,合作就越困难”。(12)潘光旦认为“一个学生原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人格,但现代学校教育却把这个人格拖延了”,“这种教育只把理性的部分隔离开来,把其余的部分或者根本放弃,不加问题”,这是“举一废百”的教育。
潘光旦的全人格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他提出了“全人格”的基本内涵,即智力、情感、意志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发展。这不仅是人格培养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偏离的有机整体。至于智力教育,他认为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应该用“推十合一”的科学方法来传授,避免“泛滥”或“执一不化”的现象;值得强调的是,他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认为这种精神力量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中,培养“君子”和“士”的思想元素丰富,如:“士不能不弘毅”、“君子任重道远”、“士可杀不可辱”、潘光旦对“君子见危受命”等给予首肯,并赋予新意。他指出,“所谓弘扬,是指情感的培养”,“所谓毅力,是指意志的训练,抱负的方法”,(14)注重这两个方面的培养,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好处。看似无形却是“桃李无言,下自成溪”。在这方面,潘光旦的讨论是准确的。他说:“学术精神和思想方法似乎完全属于理性的心理生活,但实际上与意志的力量和情绪的稳定密切相关。”学习贵严谨,思想贵不偏不蔽,要不坚定,用情有分寸的人不做。”
其次,他提出“性格培养”是人格教育的基本过程。在人格培养中,不仅要注意人的心理因素的协调,还要注意人格与社会的和谐,继承人与文化传统,这是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潘光旦认为,性格教育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对通性和个性的认识”;“二是明与恕重申两个标准”;“三是个人修养”和“意志和制裁能力的培养”。这三者既有相互进步的关系,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诠释。在他看来,实施性格教育的首要前提是了解人性的本质特征。他认为人格是基于人性的,而人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包括普遍性(人之间的相同部分;社会秩序和文化继承都与此有关)、个性(因人而异,潘认为:如果优秀的个性得到周到的保护或适当的培养,“往往是文化生活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性别(男女之分,与家庭、婚姻问题密切相关)。(16)只有充分了解人的基本特征,才能对人格教育有深刻的理解。由于“每个人都有这三个部分的人性”,所以“每个人都不能没有要求”,因此,教育过程是使“这三个部分的平等和协调发展”,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群体和谐,独特”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