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通识教育”的大学教育理念

时间:2025-01-07 15:20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通识教育”的大学教育理念
 
在潘光旦的教育思想中,“通识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它的思想来源,显然是吸收和借鉴中西学术思想,融合中西,阐述新知识。一方面,他接受了英美“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iton)“自由教育”和“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iton)它们的影响,并直接翻译成“通达教育”一词。1946年,他还翻译并出版了英国学者赫胥黎的著作《自由教育论》。然而,另一方面,他并没有完全接受西方理论,而是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给古代理念赋予时代新思想。他对《论语》、《大学》、《学记》等中国儒家经典古籍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现代学者的角度注入了新的理解和阐释。在比较中西思想“异同”的基础上,他说“西方大学教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其教育目的,虽然不明白,但探索,起源,实际上是希腊人生哲学,希腊人生哲学的本质,即“自我修养”(Know thyself)是已。这和中国儒家思想的大本有什么区别?在他看来,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古代学者为己”、“修身以敬”、“修身以安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善”、“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等观念,都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而且,与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来自西方)的结合并不完全相互抵制,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补充。他的“通识”观直接吸收了《学记》的思想营养:“知识是通达的,坚强而不回来,这就是所谓的成功;然后丈夫就足以改变人们的习俗,近者令人满意,远方怀孕,这所大学的方式也是。”
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潘光旦的“通识教育”观在整个教育思想中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他认为,就大学教育而言,“毕竟,与其他学校教育不同,他最大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文学、科学、法律、工程等学院要培养这些方面的人才,甚至两个以上的综合人才。其最大的效用确实不是培养一批仅限于专业学术专家或高级工匠”,(18)“偷认为大学期间,虽然应该考虑,但中心应该发送,而不是专业”,(19)他认为这是“过度专业”,结果是“人格畸形”。“如果一个专家没有足够的通识来支持它,它实际上等于一个工匠,最多只是比普通工匠更精致。”他指出,“基于人才的专家不是新人,而是干扰人民”。
“通识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潘光旦作了以下阐述:
首先,“一般知识”是指“一般生活的准备”,“专业知识”是指“特殊职业的准备”。两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来说,前者的作用显然大于后者。“一般知识的使用不仅是为了滋润自己,也是为了人”。因此,“一般知识是基础,而专业知识是最后”。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通才是最大的,而专家是第二位的”。(21)因为生活的范围大于事业的范围,生活的方式应该大于做事的方式。“事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服务于生活的主要目标,“足以辅助生活”
其次,“通识”的内容应涵盖自然、社会和人文三个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今天的知识不能来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个部门”。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也就是说,学生对这三个部门有充分的了解。总之,在三者之间,他们可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但突然在宇宙之大、品类之多、历史之长、文物之复等方面,他们必须有一致的方式,必须有相对的因缘和依赖。这就是所谓的通行证。(22)由此可见,“通行证”的人不是让学生沉浸在书海中,盲目泛观博览,也不是简单堆砌知识,而是打破人为限制,把宇宙、自然、社会视为一个整体,客观思考人生和世界。“通行证”的重点是“知道它是什么”、“一贯之道”、事实上,“因缘与依赖”是指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即融合是谓也。
第三,他提出了实施“通识教育”的具体措施。比如大学不要过早划分院系和专业,至少延迟到第三学年;第一学年增加了“自然科学通论”等“通论”课程、社会科学通论、“文化概论”、“宇宙与生命”。他还提出中国工业化要培养通识型技术人才。在《大学一解》中,他将工业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人才,另一类是组织人才。因此,他认为中国工程学院也应该相应地分为两类。高校重点培养应用型工业技术人员;高校工程学院主要培养工业组织人才。这种组织人才最大的特点就是“通才”,要充分了解工程、理论、技术、人。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增加通识课程,减少专业技术课程”。他强调,对于工业组织人才来说,开设“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文化背景”等课程是非常有益的。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学习的逐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进入房间,中国学术界逐渐建立了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学术体系,形成了新的学术理念和方法。在此背景下,一些现代学者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不断挖掘新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与现代、中西、古今之间,为了实现“中西”的目标,潘光旦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念将继续激励后代。